报告题目:云南彝族、佤族传统文化习俗与森林资源管理的调查研究
报告嘉宾:廖春华
摘要:本文采取实地考察、访谈、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云南彝族、佤族乡村的自然、经济、文化状况和传统文化习俗的调查,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切入,侧重研究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旨在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村民主动参与森林资源管理、发展社区林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该研究选择大多聚居于山区半山区,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数量最多的彝族、以及云南的土著民族佤族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其对森林的依赖、利用与保护,如何继承、发扬、变革传统文化习俗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彝族、佤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对森林资源具有正面和负面影响;(2)某些传统文化习俗对当地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作用具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建议探讨山区少数民族对森林资源影响因素时,应正确处理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关系,关注社会因素的作用,建立健全法制,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研究意义: 云南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地处热带边缘,是个多山的高原省份,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的复杂多样,使其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5种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种,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25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近1/3。多居住于边疆和内地山区、半山区。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环境、区域、背景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习俗。这些传统文化习俗依赖于森林,又影响着少数民族村民对森林的态度,及其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的态度。
已有的研究主要着力于把握森林资源状况与村民物质生活、与各种乡村群体作用的关系,多采取先进的技术或能在短期内见效的项目投资获得经济利益,来吸引乡村群体参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较少注意专门讨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影响,以及它对发展社区林业可能产生的作用。
研究目的:期望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切入,侧重研究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正确理解少数民族对森林的依赖,其传统文化习俗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或破坏的作用,深入认识了解社区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提高村民主动参与森林资源管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社区林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彝族、佤族传统文化习俗概述
(一)彝族
1、当地彝族的自然生态观
(1)自然崇拜:“神树”、“龙树” 、“龙山” 、“祖宗林”
(2)火崇拜:火塘、火把节
2、文化习俗
(1)村寨的选点、布局
(2)民居
(3)婚俗
(4)日常生活与经济收入
3、村规民约与宗教信仰
(1)村规民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