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名称:第二届木文化国际研讨会
会议时间:2007年5月28日-31日
会议地点:中国·南京
报告嘉宾:张金萍
报告摘要:从人类文明开化以来木材就一直为人们提供着燃料、工具、食物和住所。木器是传统中国人物质生活的重要伴侣,伴随着国人走过一个又一个时代,印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秉承了传统中国文明中隐忍、中庸、温和、平实的精神;它凭借着内在的生命力和特有的延展性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大到建筑、交通工具,小到家具、器物、各种劳作工具,乃至各种小饰物……可以说,木器伴随着人类一路走来。
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人死后依然要过着生前一模一样的生活,生前的奴仆和财富都应随葬墓中,供自己到阴间使用。在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无情的殉葬制度出现了,并在中国的商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在各国相继建立,杀殉丧葬的残酷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俑是古代人殉制度的代用品,是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是专指古代墓葬中用的偶人,后来外延有所扩大。有生命的家禽、牲畜及想象中的神灵的摹拟品。
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国古俑在其盛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1500年中,弥补了同时期地面雕塑在种类及完整性上的重大缺憾,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审美习尚变迁的轨迹,成为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汉代木雕从江南楚地发展到河西塞上,江河换位,水土改移,少了几分冥气,多了些许人情。艺术风格摆脱拘谨,返璞归真。汉代木俑扩大了以往雕塑的题材内容,前所未有地反映了农牧生活,人情味胜过了宗教气息。汉代的雕刻师赋予木头以艺术生命,说明两千年的雕刻匠师已经具有高超的木雕技艺。他们制作手法简练,取舍大胆。他们的雕刻成功是基于对生活的深入了解,抓住被雕刻对象的本质,凝聚了生活的美,其艺术语言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责任编辑:iwcs2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