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建筑学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王伟教授

32

   

采访时间:2009年8月19日
采访地点:上海景缘国际酒店
采访嘉宾:中国建筑学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 王伟教授
采访记者:国际木文化学会北京办事处主任 苏金玲

采访实录:

记者:王教授,您好!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您能简要的介绍一下近几年来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发展的情况吗?

王伟:木结构应该说起源于中国,特别是梁柱体系,是我们国家发明和创造的。梁柱体系经过历史的发展,到二 十世纪五十年代时,在我们国家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但是,由于五十年代的国家政策,致使我们国家的森林资源被大面积砍伐;到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的木材资 源几乎被彻底的破坏了。从那时候开始,木结构的发展就中断了。特别是建设部国家规范明确规定,可燃材料是不允许做建筑材料的。

   由于木材的匮乏,我们国家的木结构建筑发展就彻底停顿下来了。近几年木结构为什么又发展起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北美、欧洲、日本是现代木结构建 筑发展最好的国家,在我们停顿的时候,他们发展起来了。他们把一些现代的技术引用到木结构当中,形成现代的木结构,把一些高科技手段都应用到木结构的领域 中。中国的市场非常大,他们看准了中国的市场,所以,九十年代中期他们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之后,他们把先进的技术带进来,这对我们来说的确是比较新的东 西。我们国家搞木结构的人才在九十年代初期是很少很少的,几乎没有。但是,由于他们这些新技术的引入,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我们感觉木结构还是有很 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国家陆陆续续有北美风格、日本风格、北欧风格的木结构建筑产生了,但是很不规范。因为我们国家的木结构规范在五十年代是有的,那之后是 没有的。国家建设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建议我们要对木结构建筑进行规范,所以我们从一九九九年开始编写木结构规范。实际上,我们是在国外的推动下又重新恢复 了木结构的发展。经过这十年的努力,木结构在我们国家又逐渐发展起来。但是木结构在国内建筑领域还属于一个很小的范畴,在我们国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不是 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记者:刚才您提到了规范,是因为欧美的木结构建筑进入中国之后,政府才陆续进行一些标准规范的制定。现在对于木结构的标准规范还需要健全哪些方面呢?

王伟:我们国家的木结构规范是从二零零二年开始的,由建设部安排国内的专家重新编写木结构规范。到目前为 止,我们已经出版了四本有关木结构的规范——木结构设计规范、木结构施工验收标准规范,还有木结构实验方法,这些规范都已经颁布了。现在我们还在组织国内 的一些专家编写五本规范,这五本规范从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将会陆续出台,这样我们就有将近十本规范。但是这十本规范还不能涵盖木结构的整个系统,所以我们 在编写完这五本规范之后,还要编写新的规范。

记者:也就是说随着发展,要不断补充这些规范标准。请您谈一下与几十年来的砖混结构建筑相比,木结构有哪些优点?

王伟:首先从材料方面来看,木结构的材料是木质的,就是大树经过加工后形成的木材。我们都看得出来,树是 自然的,是和人类一起生长的,它是一种天然的、绿色的、环保的、不需要人类再造的一种建筑材料。而钢筋混凝土建筑,比如钢材,需要通过炼钢厂矿石冶炼才能 加工出来;混凝土需要水泥,就要建水泥厂,要大量的破坏自然环境,所以钢筋、混凝土,包括粘土砖还有一些砌矿都是破坏大自然的。应该说砌体结构的材料,还 有钢筋混凝土的材料,包括钢结构的材料,都是人类再造的。而木材是自然的,所以从材料上来讲是有明显区别的。

   另一方面就是从结构的性能来讲。汶川大地震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木结构的抗震性能非常好,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木结构相 比差了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木结构的节点连接有钉连接、有连接件连接,还有榫卯连接。地震能量来了之后,这些节点是可以动的,在这个过程中就耗掉了一部分 的地震能量,使木结构房屋不至于倒塌。但是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它们的节点连接是刚性的,只要一动,就破了。所以汶川大地震大家看了很多, 木结构建筑的围护墙体都倒了,但是它的结构没有倒。所以木结构建筑从性能来讲,它的抗震能力、抗风能力比其它结构要好得多。

  再一方面就是从节能环保角度来讲。现在我们国家的政策是要建绿色建筑、节能建筑,节能减排是我们的国策。要说绿色建筑,木结构应该是首推的唯一的一种 绿色建筑。其它结构形式的建筑都不是绿色建筑,因为它们所用的材料都是人造的,只有木结构所用的材料是原始的、生态的。所以我觉得从节能环保这个角度来 看,木结构的优势是大家公认的。但是木结构也有它的不足,如果是建造高层结构、大的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强度、刚度要比木结构好得多,所以木结 构一般用于两层、三层的房屋住宅。再有一种就是多层的木结构房屋,多层的一般都不超过五层。还有就是大跨度的空间结构,现在大跨度空间结构也可以用木结 构,因为现代木结构的存在、胶合木的存在,大跨度空间结构用木结构的也很多。但是做高层建筑,木结构是不行的。老实说,这真真切切是不行的。

记者:刚才您谈到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刚刚起步,人才方面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问题,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王伟:实际上我们的木结构人才,应该从五十年代,从建国后谈起。五十年代,我们国家的政策是学习前苏联, 几百名苏联专家来到我们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全国各个学校的教师都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来进修。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请来一个苏联最好的木结 构专家——卡冈教授。那时我们国家成立了一个木结构研讨班,所以全国搞结构的学校都派老师去学习。应该说我们国家第一代的木结构专家就在那产生的,有五六 十人。这些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回到各自的学校,他们在木结构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年,在我们国家当时的木结构规范、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 然那时候的木结构规范主要还是参考苏联的,到了六十年代,因为木材的匮乏,木结构就终止了。这代老先生就很少有人再做木结构的研究了,那时候木结构的人才 培养就中断了。

   实际上我们国家木结构人才的第二代是从二零零零年以后才开始培养的,这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国家的木结构开始复苏了,需要人才,没有人才是不行 的,包括木结构的研究、推广和使用,都需要人才。因此,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河南大学等学校,包括一些林业大学,都开始培养木结构人才, 我们在本科中开始开设木结构的课程。编写木结构的教材,开办木结构的课程,这在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推广了。然后几所大学,像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我们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培养木结构的硕士研究生。从二零零三年开始,我们开始培养木结构的博士研究生。现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起码有十几个木 结构的博士生已经毕业了,他们在国内的一些研究机构或大学里面做木结构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根据需求,在学校里大量的培养木结构 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我们有一个想法,在这几本规范出来之后,举办一些专门的规范讲演班,到全国各地,以省为单位给设计院讲解木结构规范。老实说,所有设计院搞结构的设计 师对木结构规范都不了解,因为市场上没有需求,当有需求时他们又不会做,所以需要我们去讲解。我们想去引领,等木结构规范出来后去办木结构规范的讲演班, 到各省去讲演。

记者: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当市场需求变大以后,在中国木结构市场上,是不是依然使用进口的材料?中国本地的材料是不是可以用到木结构建筑上?

王伟:说到材料问题就和林业有关了。应该说我们过去就是伐树,没有种树。到九十年代,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 这个问题,开始绿化造林。到现在,我们大面积的绿化造林,比如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全国都在普及绿化造林。作为结构用材,木材的生长期起码要五十年,没有五 十年是不能用的。当然南方地区有些速生林,因为气候的原因一年十二个月都可以生长,所以木材长得比较快,但快也需要二十年。而且长得快的材料,它的强度、 韧性都不是特别好,用于结构应该还是有问题的。虽然说我们国家缺木材,但是也不是说缺到一点都没有的程度。比如我们大小兴安岭地区、东北地区,还是有一批 木材、一些树木保留着的,没有全部砍光,这些木材还是可以用的,所以我们也不是全部进口。我们国家是限制砍伐,每年给一定的砍伐量,只能砍伐多少,不能全 部砍伐,这些木材都还是可以用于木结构的。我们在大兴安岭地区有很多木材加工厂,一部分是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材料。至于木材进口,中国那么大的市场,木材 进口当然是大量的。比如,从俄罗斯进口木材原来是最便宜的,但是从去年开始增加了关税,增加了75%,所以俄罗斯的木材价格上涨了。加拿大是木材出口最多 的国家,所以我们从加拿大进口木材是最多的。日本现在也在逐渐发展,我们也要进口日本木材,但主要是价格问题。我想,随着我们国家林业的发展,有计划的、 科学的发展,国内木材产量增加的话,我们一定会用自己的材料,这当然需要一点时间。中国建筑市场发展的速度快,市场比较大,所以我们目前的木材供应量肯定 是不够的,需要进口。从现在来看,进口的木材价格也不是很贵,比如说,随着俄罗斯木材的价格上涨之后,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加拿大、美国的木材价格并不贵了。

记者:中国是木结构建筑的起源,中国传统的建筑都是非常漂亮的,这些传统文化中木文化的元素如何融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当中,您是怎么看的?。

 王伟:要说木文化,它的范围比较广,从木结构的角度来谈木文化我感觉是这样的:木结构最能体现木文化。从历史角度来看,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木结构形式,所以木结构 也是随着年代的推移、发展,产生一代代的风格。各个历史阶段,木结构的形式是不一样的,体现了当时的文化,也体现了它的科技水平。所以,我觉得从历史的角度更能体现木文化,这是一方面。再一方面就是民族性。我们国家那么多少数民族,它的木结构形式也不一样,同样是木结构,但形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东北的俄罗斯族和南方云南苗族的木结构形式一定不一样,它也体现了自己的文化。我们应该深入的去挖掘这些文化,肯定能挖掘出来它们民族特点的文化形式。当然民族不仅仅存在我们国家,包括全世界。北美有北美的木结构文化形式,北欧有北欧的,日本有日本的,韩国有韩国的。木结构的形式不一样,它的木文化肯定不一样。所以我想从历史的角度、从民族的角度来挖掘木结构里面的木文化,一定有很多的东西可以挖掘。第三点就是现代木结构也有它的文化,我们毕竟属于一个历史阶段。到了今天,木结构文化的科技含量很高。它把一些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应用到木结构的形式里去,这本身就体现了现代的文化,所以我们不是说现在就没有什么可挖掘的了,现代木结构一样也有它文化产生的基础。比如说现代轻型木结构产生于北美,北美就是美国、加拿大的风格了,他们有他们的文化形式,他们的文化就是简洁。因为美国的历史是很短的,它现代的东西,能明显体现出来美国和北美地区的人文和文化,他们就是简洁、现代,不搞复杂的东西,雕梁画柱这些东西他们都不搞。简单有简单的道理,比如说他们吃的东西都很简单,可以想象他们住的房子不可能搞得复杂。像西餐多简单,一片牛肉,一片面包,一片土豆,就这么点东西,也体现了他们自己的文化。所以我觉得从木结构的结构形式去挖掘木文化,有很多东西可以做,很有价值。

记者:北美推的是北美风格,日本推的是梁柱风格,那么我们,如何把中国民族性的、文化性的建筑和适合现代人生活的功能结合起来,使现代木结构建筑具有中国的民族性呢?

王伟:这个是我们木结构领域专家当务之急,我们不能丢开历史光学别人,即便我们要学习他们,也要继承我们的传统,这是必须的,需要综合到一起。我们不能把日本的技术拿过来就用,把美国的技术拿过来就用,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创造出自己的知识产权,自己的木结构技术成果,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做这件事情。我想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学习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一定能够研究出我们自己国家的木结构风格和产品,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需要我们组织专家、发展和动员一些专家来做这些事情。所以我们希望国家科技部、建设部能够支持我们。我们在这方面提出一些课题,希望政府、科技部能给我们一些支持。我们做这样的研究,研究成果是具有知识产权的,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成果,然后对这些成果进行推广。中国式的建筑一定要有。

记者:我代表木文化网还有我们的网友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访谈!

王伟:谢谢!

责任编辑:iwcs25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