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

7,952

  解说:周蓉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讲解员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进入博物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刻在石壁上的画,这些画真实地记录了我们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正中间这一副是我们每年的6月18日“瑟宾节”的一个场景,在这一天,我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燃起熊熊篝火,载歌载舞一天一夜之久,为了庆祝今年的丰收和明年的风调雨顺。

  这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驯鹿为主的榆树根雕,它是由两部分构成的,鹿头和鹿角是一部分,鹿身是一个整体的部分。驯鹿象征着吉祥如意。

  这边我们看到的黄杨树的树瘤,它是自然形成的,它的形成需要有八百年的历史,所以也是非常珍贵的。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一支独具特色的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密林深处,靠的是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支狩猎的部落”。

  我们看到的这位老人是我们的女酋长玛利亚·索老人,她常年生活在山上,除非有重大的活动才会下山,她也是我们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中国唯一使用驯鹿的部落,他们的驯鹿文化、狩猎文化、桦皮文化、兽皮文化以及萨满教文化共同把北极圈的文化延伸到了中国的兴安岭。鄂温克是本民族的一个自称,有“走下山的人们”和“住在山里的人们”两种解释。我们所说的敖鲁古雅是一个地名,翻译过来是“杨树林茂密的地方”。

  这边我们看的是鄂温克居民的住屋——斜人柱,我们也称它为“撮罗子”。它是由落叶松小杆搭建而成的,夏季外面需要包裹桦树皮,起到的是防潮的作用;冬天外面包裹兽皮,起到的是防寒和防风的作用。在我们仙人柱里面的居住也是有非常大的讲究,右侧是主人夫妻的铺位,左侧是家里孩子和年长女性的铺位,正中间上方供奉着我们的“马鲁”神,“马鲁”神是非常神圣的。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展厅是狩猎文化展厅。狩猎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生存方式,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就是鄂温克居民公认的好猎手拉吉米老人狩猎的一个场景。

  这边是我们夏季搬迁的一个场景,我们看到一些老人、孩子和生活用品都是用驯鹿来驮的。

  1965年的时候,鄂温克居民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之前,很多先进的东西他们并没有看到过,例如双肩背包,而取代他们的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个木板子,它的名字叫作背夹子,可以承载120斤的重量,主要是方便我们冬季打猎的时候背一些猎物,搬迁的时候背一些生活用品。上面我们看到的是冬季狩猎的一个场景,他们脚下踩的就是滑雪板,主要是有野猪皮和猂皮包裹而成的,中间这一幅主要是小孩子使用的,在我们这里,十二岁以上的小孩就可以和老人学习滑雪技术。

  2008年的时候,敖鲁古雅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桦树皮文化之乡”,这就可以看出我们对于桦树皮的工艺是相当精通的。我们看到这三个橱窗就是鄂温克居民的生活用品,我们看到有框、篓、器皿盛具,还有女士用的背包,都是由桦树皮制作完成的。它主要起到防潮的作用,搬迁的时候也不怕挤压,比较方便一些。

  这边我们看到的就是桦皮船。桦皮船的船身都是由桦树皮制作完成的,全身没有一颗铁钉,链接都是用木头完成,粘合是用松树油和桦树油,所以说非常的轻便,在陆地上一个成年男子就可以把它扛起,最多可以承载两百多斤的重量,也是我们夏季水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我们的博物馆参观即将结束,我们的结束语是刻在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落叶松上,鄂温克人的历史是行走在游猎生活中,文化是书写在驯鹿皮上的。不知道鄂温克人幸运地拥有了兴安岭,还是兴安岭幸运地拥有了鄂温克人。毕竟,是鄂温克人、驯鹿和兴安岭共同完美见证了北中国的一段历史。

编辑/摄影:iwcs24W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