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清水江畔的锦屏县,数万份反映“苗疆”500年人工营林史的山林契约文书被称为“活化石”,它是忠实记录清水江流域中下游少数民族地区林业经济与社会发展变迁史,还是打开当地长期以来山常青水常绿的“社会基因密码”的金钥匙。
因为一场战争发现锦屏杉木
悠悠清水江孕育了锦屏“杉木之乡”。明朝洪武年间,在镇压婆洞林宽侗苗族农民起义的军队进入锦屏后,当地盛产优质杉木的消息传到华中、华东地区,水运 发达使锦屏在16世纪初期就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木材市场。从明到清,朝廷在锦屏开设“木市”广征“皇木”,“民木商”也大量涌入,为从事木材贸易和 人工造林与管护林木工作提供了机会。
从明代中期到清乾隆时期,在清水江流域的锦屏等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乃至世界林业史上堪称独特的林业生产关系,产生 大量的山林植造、佃山造林、山林管护、木材买卖、木材水运及人工拖运、纠纷调解等民间契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林契文书和珍贵的历史档案。
锦屏县飞山庙有一块刻于清光绪九年的残碑《八步江规》,它是当时明确清水江亮江支流木材采伐运输从“头步”村寨到“第八步”村寨间“分步”放运木材保证各取其利的基本规范,凸显了清水江契约深厚的诚信文化。
缘于一次偶然契约文书出世
锦屏契约文书的出世,与一次田野调查密切相关。1963年8月,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杨有赓到锦屏县平略镇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农民家里有成捆的山林契约文书,杨有赓那一次就收集了200多份契约。
上世纪80年代,杨有赓与东京外国语大学的唐立、武内房司来到锦屏考察。1980年后,他陪日本学者武内房司连续3年到锦屏文斗村、平鳌村考察。1995年,杨有赓与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唐立到锦屏平鳌村调研林业契约。
2001年至2003年,唐立、杨有赓、武内房司主编的《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一至三卷本在日本问世,共收录近1657 件契约,这是第一次对锦屏契约文书进行的系统整理,也是尘封百年的锦屏林契第一次进入国内外学术界视野。法国《欧洲时报》、《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 《中国绿色时报》等几十家国内外媒体相继推出介绍锦屏林业契约文书的报道,国内外由此掀起一场锦屏山林契约文书研究热。
渐次展开的专项保护
2005年7月,文斗上寨村突发山火,烧毁了3000份至4000份的林业契约。据调查,存留至今的契约文书数量远远低于历代形成总量,目前幸存的10万件散存民间的契约大都处于濒危状态。
2006年,国家划拨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补助资金50万元,实施“锦屏文书特藏库馆技改工程”投入使用。从2006年开始,锦屏县每年拨专项保护 经费10万元,在全县215个村寨开展契约全面普查登记。近三年已征集锦屏文书达15560件,占历年进馆保管锦屏文书总数的50%以上。
截至目前,黔东南州锦屏等5县已征集进馆保护锦屏文书5万多件,县档案馆锦屏文书原件超过3万件,已抢救修复1.8万余件。其中,保存最完好、幅面最 长、字数最多的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形成的“黎平府开泰县正堂加五级纪録十次贾右照给培亮寨民人范国瑞、生员范国璠的山林田土管业执照”,盖“贵 州黎平府开泰县印”官印,堪称镇馆之宝。
调查显示,契约文书在锦屏每平方公里平均就达60份,这里的每户农家几乎都有珍藏,总数不下10万件,锦屏县档案局仅在河口乡加池村姜绍卿一家,就征 集到了1118份契约。目前所发现契约大多数是纸契,也有少量石契、皮契、布契等,主要有山林土地权属买卖契,山林土地等家产析分及传承记录契,合伙造 林、山林管护、山林经营契,山林土地权属纠纷诉讼及调解裁决文书及生态环境保护契等。除数以万计的契约文书以外,在锦屏民间现存史料中还有数以千计散落在 各个村寨的碑刻、摩崖文字,这些文字记载的内容正好是锦屏文书的补充,两者相互印证,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
目前,锦屏林业契约先后被国家档案局列入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候选名录。2010年2月22日,锦屏文书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 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名录》,这是继?“水书”文献后,贵州又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创造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的工作平台。2010年春季, 由地方自筹资金1182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600万元,投资达1782万元的锦屏文书特藏馆开工建设。此外,木商文化博览园、清水江原生态文化博物馆等 也列入建设计划中。
逐渐深入的专题研究
2001年,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锦屏县政府合作,把契约档案征集和研究引向深入。
2002年3月,英国牛津大学和我国清华大学等组成中英联合田野作业考察组,专题考察锦屏民间契约与传统村落。专家认为,锦屏文书是林学、经济学、生 态环境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档案史料,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历史文献,堪称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和安徽“徽州文书”之后的我国第三 大珍贵历史文献。它填补了我国经济发展史在“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契约文书”、“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缺少反映林业生产关系的历史文献”、“没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 族用汉民族文字反映和记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三方面的空白。
2006年,张应强出版了《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2008年至2009年,单洪根连续出版了《木材时代——清水江林业史话》和《清水江木商文化》,并填补了贵州和黔东南对木商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空白。
2009年12月21日,新华社刊发《一纸林契:五百年砍不败的青山——贵州省锦屏县林权制度变迁调查》,反映锦屏县依靠契约文化促进林业发展的历 史,及其对开展集体林改的启示与借鉴。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据此作出深入调研的批示,自2010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多次派出调研工作组赴黔东南锦屏等县开 展调研。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锦屏县档案馆就开始启动了山林契约文书征集工作,由于当时群众刚经历土改“烧契”运动不久,收效甚微。1984年1月4日县档 案局成立后,开始大规模征集林业契约、家谱等民间档案资料。 2005年4月,在省档案局帮助下专辟“珍贵档案特藏室”专门保存、保管林业契约,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2006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补助资金 50万元实施的“锦屏文书特藏库馆技改工程”投入使用,馆藏保护条件进一步改善。
“锦屏文书”是锦屏、是黔东南、是贵州省乃至全人类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将成为贵州省最有前途的文化品牌。
国务委员陈至立和省委、省政府石宗源、林树森、王富玉等领导先后对“锦屏文书”的征集、保护与研究开发专门作出重要批示,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由民 间、学术机构的自发组织,走上以政府机构统一部署的工作轨道。从2006年起,锦屏县委、县政府加大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力度,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由纳入单项 考核到纳入全县目标综合考核,每年专项经费10万元,县政府发布了《关于抢救保护锦屏文书的通告》,张贴宣传到全县村村寨寨,进村入户到全县215个村 居,开展全面的普查登记工作。近三年,征集到“锦屏文书”达15560件, 占历年来进馆保管“锦屏文书”总数的50%以上。
目前,黔东南州锦屏、天柱、三穗、黎平、剑河等5县已征集进馆保护锦屏文书达5万多件,馆藏在锦屏县档案馆“珍贵档案特藏室”锦屏文书原件达3万多 件,己抢救修复1.8万余件,其中年代最久的一份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形成的“杨香保、杨笼保将九白冲祖父山卖给庙吾寨陆现宗、陆现卿契”。保 存最完好、幅面最长、字数最多的是2005年元月征集到的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形成的“黎平府开泰县正堂加五级纪録十次贾右照给培亮寨民人范国瑞、 生员范国璠的山林田土管业执照”,长208厘米、宽52.8厘米,共101列2888字,盖“贵州黎平府开泰县印”官印,堪称“镇馆之宝”。
据调查显示,契约文书在锦屏民间保存密度非常大,每平方公里平均就有60份,几乎每户农家都有珍藏,少则几十份,多则数百上千份,总数不下10万件, 锦屏县档案局仅在河口乡加池村姜绍卿一家,就征集到了1118份契约。目前所发现的契约大多数是纸契,但也有少量石契、皮契、布契等,主要有以下几种:山 林土地权属买卖契;房屋、宅基地、水塘、菜园权属买卖契;山林土地、房屋、宅基地、水塘、菜园等家产析分及传承记录契;合伙造林、佃山造林、山林管护、山 林经营契;山林土地权属纠纷诉讼文书、调解裁决文书;生态环境保护契;家庭收支登记簿(册);乡村民俗文化记录、家(族)谱;官府文件、村规民俗等。除了 数以万计的契约文书以外,在锦屏民间现存史料中,还有数以千计散落在各个村寨的碑刻、摩崖文字,这些文字记载的内容正好是锦屏文书的补充,两者相互印证, 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
2005年7月17日,被国内外学者誉为“看得见历史的苗寨”、“民族环保第一村”的文斗上寨村一把无情山火,烧掉了几十户人家,也烧毁了3000至 4000份林业契约。据调查,存留至今的契约文书数量远远低于历代形成的总量,目前幸免于难10万件散存民间的契约大都处于濒危状态,“锦屏林业契约”这 一珍贵的清水江流域木商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亡。
2002年3月,英国牛津大学和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及北京三联书店的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文献学的专家学者 组成中英联合田野作业考察组,到锦屏进行民间契约与传统村落专题考察,给予林契极高的学术价值评价。牛津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柯大卫说:“锦屏契约非常 珍贵,像这样大量、系统地反映一个地方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契约在中国少有,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完全有基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专家们认为,锦屏文书是林学、农学、经济学、民族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学、生态环境学、档案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档案史料,是我国现今保 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历史文献,堪称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和安徽“徽州文书”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它填补了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几项空 白: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契约文书的空白,二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缺少反映林业生产关系的历史文献的空白;三是没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用汉民族文字反映和记 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空白;
锦屏文书记载着西南地区清水江流域林业社会变迁发展史,主要记录了私有制时期林业资源的培植、管理、经营及收益分配的做法、经验,对当今林业体制改 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是贵州乃至西南的林业经济、林业社会及林业生态的珍贵文献遗 产。
难能可贵的是,“锦屏文书”以其穿越五百年时空的木商文化底蕴,不仅是破解锦屏等清水江流域地区长期以来山常青水常绿“社会基因密码”的“金钥匙”, 而且至今仍具有调解纠纷功能,当地村寨之间发生林权纠纷时,有关的契约文书仍然是定纷止争最能服众的证据。上个世纪80年代“林业三定”和2003年三板 溪水电站淹没库区赔偿时,文斗、平鳌、岑梧几个村寨纠纷比较多,双方或多方僵持不下时,只要谁能拿出契约文书当证据,大家都不说话了,按文书上写的办。
“锦屏林业契约” 已先后被国家档案局列入“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候选名录, 2010年2月22日“锦屏文书”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名录》,是继 “水书”文献之后,贵州又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创造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的工作平台。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责任编辑:iwcs24SSL/Z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