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婺源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朝乾隆皇帝修建宫殿,晓喻各地进贡杉木一百棵,要求粗如谷箩,长十丈,无节子。全国运去成千上万棵的杉木,只有婺源县的九十九棵符合要求。之后再降圣旨,悬赏黄金千两, 最后一棵杉木还是来自婺源。民间的传说也许未必可信,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婺源木商的辉煌。
婺源从明代起,有记载的木商数不胜数,西冲俞氏、江湾江氏、庐坑詹氏和坑头潘氏,都是世代经营木业的大家族。一代代木商,以其勤劳、执着和浓郁的地域特征闻名四方。
古徽州辖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邑,木商以婺源为著,休宁次之,祁门、歙县等又次之。所谓“徽多木商,然皆婺人”,“婺源贾者率贩木”(《婺源县志》),故有“婺源木商”之称。
婺源境内多山,林木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又以松树和杉树为最多。据《大清一统志》记载:“婺、祁山多田少,乡民栽杉木为林,以供赋税,三四十年一伐”,有些山民“养生送死,尽在其中”。
婺源位于新安江和乐安江水系的源头,向东可经新安江、钱塘江直达杭州,向南可通乐安江经鄱阳湖接长江,远抵南京。
木商的整个经营活动,包括拚山、采伐、运输、销售等环节。这是一个复杂的流程,木商在其中也有山客和水客之分。从山场采伐运送到河边的商人叫做“山客”,把河边堆积的木材转运到消费地的商人称为“水客”。
据《徽商公所征信录》记载,杭州徽商木业公所由婺源人江扬言创办。每年的六月初一,都要举行集会。自清乾隆年间至1937年,从未间断。《徽商公所征信录》里还记载有十条疏通水道的办法,需要各个木行和木商遵守,“怀遵切切”。
自清代至民国年间,以婺源木商为代表的徽州木商,几乎垄断了江南乃至全国的木材市场。徽州木商在杭州和南京,利用大运河和长江之便,将全国各地的木材贩卖至主要的消费地,对木材商品经济的兴起和木材流通市场的形成做了重要贡献。
在木业界,婺源木商勤于经营、忠于朝廷,在生活中,他们更善于读书、乐于行善。创业成功之后的木商,不忘报本思源,在家乡大兴土木,留下了大量的民居建筑和祠堂书院。
衣锦还乡之后,他们不遗余力的为自己和后世子孙营建一座座院子。行走在婺源的乡村,随处可见宛如中国画般的白壁黑瓦,高大的马头墙,幽深的天井,还有美妙绝伦的砖雕、石雕和木雕。
对于婺源人来说,木材行业简直就是他们的第一行业。不仅如此,婺源人有着独特的杉木情结和木材文化。据说,每年的四月八日,婺源木商都要聚集在一起,祭祀以杉木为首的“五木神”。相传朱熹也喜爱杉树,他于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回到故乡婺源扫墓,曾在第四世祖朱惟甫之妻程氏墓旁,手植杉苗二十四株。八百多年过去了,朱熹手植的古杉,现在尚存十六棵,静静的矗立在文公山上,供后人瞻仰和凭吊……
“以其赀寄一线于洪涛巨浪中”。婺源木商,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涛巨浪,浩浩荡荡的木材时代也落下了帷幕。今天,他们的故事,依然流淌在他乡的江边河畔,也徜徉于徽州的寻常巷陌;他们的事迹,永远镌刻在古籍的字里行间,也留传于百姓的美谈佳话。
摄影:iwcs24XZF
责任编辑:iwcs24WP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