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文化与传承——访中国江苏工美红木文化艺术研究所杨金荣所长

17,794

采访时间:2012年11月
采访地点:2012中国-东盟林木展示厅
采访嘉宾:杨金荣 中国江苏工美红木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
采访记者:苏金玲 国际木文化学会 秘书长

嘉宾简介:

  杨金荣先生,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江苏工美红木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高级研究员,兼任国家级培训项目“中国红木古典家具高级研修班”主讲教授,是江苏省“精细木作工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红木制品”国家最高司法鉴定责任人。从事红木文化艺术事业三十余年,在新产品设计、新材种开发、新设备引进、新公益推广等诸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主持起草了中国第一部红木制品质量地方标准(DB32/T368-2000),填补了此项空白。长期坚持红木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创造了《红木概论》的系统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红木文化艺术载体论”、“三大属性论”、“红木艺术价值论”、“红木艺术审美原则论”以及“《红木学》研究及其学科分类”等一系列重要而十分独特的学术新理论成果。

采访实录:

苏金玲:杨老师,您好!请您给我们讲讲您是怎么理解红木文化的。

杨金荣:由于一般人谈红木的时候只能谈到红木的某一个部分,所以老百姓就看不明白红木是怎么回事儿。其实我们把红木比作一张桌子,它有四条腿,一条是“木材”,一条是“制品”,一条是“文化”,一条是“艺术”。木材和制品构成了它的阳面,是可以看得到的;文化和艺术是藏在里面看不到的,文化是根,通过这个树干长出来的花就是艺术。这四条腿一个阴一个阳,构成了整个面,这个用中国的哲学文化来解释就很简单,它就是太极里面的一个阴阳组合,四个点就是四象,用易经就是这样来解释,但是我们现在把它破解开来从四个方面解释就很清楚,所以我们谈红木的时候就包括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苏金玲:您用四条腿描述红木文化很形象。

杨金荣:这张桌子为什么四条腿,三条腿就立不稳,如果我们拿掉木材,只谈制品,比如某一件家具,或者谈这个家具里面的文化内容和艺术成就,但是随便你怎么谈,离开了木材做基础,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不能忽视木材,忽视原料。如果我们把另外一条腿拿掉,把艺术拿掉,我们知道用很好的木材,做了很大的很漂亮的东西,也知道是什么人做得,用什么工艺做得,这些文化都存在,但这个东西怎么看都不美,不能让人赏心悦目,不能让人可以持续地审美而不疲劳,那就失去了艺术。这张桌子放在这可以用,但是不能持久,所以这四条腿的比方应该是很形象的。

苏金玲:听您所讲是对红木文化的一个全面的理解。

杨金荣:这样红木就变得生动了,不然看红木的时候,大家云里雾里看不明白。我把它比喻成四条腿以后来看,谈木材的来源、发展,从科学的研究到材种的发现,新材种的开发都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苏金玲:我特别欣赏您讲的文化概念,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您理解的是与文化有关,与创造有关。

杨金荣:几千年来,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地域的人所创造的,我们抓住这个本质以后就抓住了红木文化的脉络。我们谈木文化,要是避开红木文化是很难让人感到满足的,因为红木文化恰恰是中国木文化在明代发展到高端的一个结晶,所以这个问题是绕不开的,我们不能回避红木的文化和艺术,相反你不谈这个问题就谈不透,好比身上有某个地方痒,你挠了半天费了很多劲还是痒,所以必须切入到文化层次去研究它才能谈透。

苏金玲:您研究红木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中国红木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杨金荣:红木文化的发展历史并不遥远,尽管木文化很悠久,但是红木文化是到明代才绽放出来的一支璀璨的、艳丽的花朵,所以它前面有很多支撑,比如蝉在地下六七年才能出来成为生命。红木文化属于木文化里面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是到明代时期才绽放出花朵,清代以后逐渐衰落,一直到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才带来了红木文化的繁荣,整个历史周期是这样的。但自此繁荣之后,近代红木发展却跟不上理论研究。

苏金玲:是什么缘由促使您开始接触红木的。

杨金荣:我最早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需要用红木的艺术品换取外汇,然后就投身到这个事业中去的。从头开始,在实践当中不断得学习,一直积累了三十多年,有幸接触到红木最根本的东西或者说第一线的东西,包括从木材到制作,到工艺,到生产,到刀具。后面一段时期,我发现我们缺乏高端的理论定位,因此,我就把我这三十年的经验提升为红木理论。

苏金玲:红木理论研究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杨金荣:红木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现在尝试建立这个体系,在十几年前提出了要进入红木学的研究。红木学,我大概列举至少有六大学科,第一是关于红木的木材学,第二是为什么要做成某种形状,有结构学、结构力学、人体工程学(做成什么形状才符合人的身体功能需要)、还有造型美术、雕塑艺术、精细木头技艺。这每一个领域都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和学问,所以不进入这种体系的科学研究,将来我们的发展就会有瓶颈,遇到没有材料怎么办的问题。我的观点很明确,用简单的一句话讲,红木的文化发展是无限的,而作为红木文化艺术发展的载体的木材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资源服务于无限的文化和艺术是摆在我们当前重要的课题,而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且是必须解决的,因为文化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然红木是我们创造的,我们应该继续以创造的心态对待它。简单讲,世界上有木材,就会有红木,这就是我的结论。

苏金玲:您对文化的传承和材料的可持续有什么想法?

杨金荣: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将来可以有序地、渐进式地扩大材种,比如说5属8类33个材种是2000年国家标准认定的,但是我认为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种和属可以忽略掉。我认为三个原则标准是文化的标准,一个是分量,一个是结构,一个是纹理,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结构指毛孔;分量指比重;文化是从纹理来的,我们要看纹理的艺术表现力,有的纹理很呆滞,看一百块木材都差不多;有的木材千变万化,适合做艺术材料,但是做家具另当别论。红木文化高端的追求是艺术,艺术要追求纹理,纹理符合人的审美习惯,现代人们审美的色彩扩大,我讲阳材是暖色系的,大家要冷色系的,这个我不反对,但是从红木文化、中国阴阳传统文化来讲,红木仍然属于阳材的范畴。我想文化的发展必须符合广大群众大多数人的需求,没必要制定多么具体的标准。制定个原则的标准即文化的标准,以科学作为手段服务于文化,而不是文化服务于科学,这样,我认为方向就健康了。如果文化仅仅是服务于经济,可能会把红木文化的发展引向另外一个方向。我这里提出来的是经济手段、科学手段都可以为红木文化服务,这样红木文化才可以延续下去。

苏金玲:谢谢杨老师

责任编辑:iwcs2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