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金陵刻经处

8,126

  2012年6月26日,国际木文化学会的调研小组来到南京,拜访了位于白下区的金陵刻经处。

  金陵刻经处由晚清学者杨仁山于1866年创办。这里原为杨居士的私宅,主要建筑有深柳堂、经版楼、杨居士墓塔。作为刻印经文、流通经籍的场所,它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金陵刻经处有两位雕版师,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邓清之老师。

  邓老师给我们说,雕版所用的木材是一种野生的棠梨木。首先对板材水煮,去除其糖分,以免虫蛀。再阴干,上样,最后才进行雕刻。

  雕版的印刷寿命一般是1万次左右。金陵刻经处的经书有自己独特的版式,称之为“金陵本”。

  “一个版面右边十行,左边十行,一行二十个字,一个版四百个字。刻满一个版面,需要一周的时间”。

  在金陵刻经处,写字的称为“写工”,刻字的称为“刻工”。

  “杨居士在的时候是一个写工,七个刻工,才能满足需要。现在我们多数都是原来有旧样的,就直接反贴上去,方便一点,不用写了。因为有样,不需要写了,没样的才需要写”。

  邓老师还介绍,在雕刻的过程中,如果刻错了,就需要进行补版。活字印刷的诞生就是从补版中得到启发的。

  “有时候一块板子,碰到运气好就好刻,碰到运气不好很难刻。刻了一半,有时候根本刻不下去。坚持吧,慢慢坚持下去。

  雕版印刷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雕版,就是用锋利的刻刀把版面空白的部分向下刻出一定的深度并剔除,使板上有墨迹的字或线条向上凸起,以便于印刷。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极大的丰富了文化的传播。

  “快捷方便,一版雕下来,不需要再重复的校对”。

  金陵刻经处现藏佛经版125318块、大型佛像版18块,这些记载着中国佛教经典的木板,静静的躺在经版楼,默默的诉说着历史。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继续用手来刻?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文字首先就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进行技艺传承的”。

  金陵刻经处目前只有两位雕版师,而培养一位雕版师需要20年的时间。

  “因为做刻板这一行,本身就是比较辛苦的事情。而且干这行的女孩子非常少,一般来说,收徒弟很少收女孩。所以对气力方面,确实是考验”。

  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保留了佛经、佛像木板雕刻印刷的整套技艺,也因此代表“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载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摄影摄像:iwcs24XZF/JY
责任编辑:iwcs24WP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