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清代的木帮

6,576

  在松花江丰满大坝没有建成之前,夏天江面上有一种奇特的景象,那就是放排。人们习惯于将放排人称为“木帮”。

  吉林以出产木材而闻名。从前,木材运输全靠江河水道,松花江就成了一种以流放木材而得名的“木帮”文化,而长白山不但盛产各种优质树木,还养育了关东木帮。松花江记述着“木帮行”生活,如“山场子活”伐木,“水场子活”放排。称他们为“关东木帮”。
 
  木帮的组织和分工是这样的。山场子上,一个场子有一个大柜,一个二柜下面分场子把头、爬犁头,橹子头。对场子上的排尖叫头棹,下分二棹,边棹(也叫尾棹)。大柜是山场子、水场子主要人物,往往出资组织木帮,此人有钱有势,先要发给木把头们一些酒钱、店钱。
 
  木帮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他们和放山、狩猎的人一样,走进深山老林,去野外劳作,向大自然索取,所以也称为“放山”。“放山”人敬奉的山神爷叫孙良,传说是山东莱阳人,千辛万苦来到长白山而得道成神。木帮的生活非常艰苦,在木帮中留有许多歌谣,听起来苦楚动人。一首《木把这行不是行》的民谣,内容说:世上一行又一行,木把这行不是行。三教九流有名次,咱木把头排不上。少小离家闯关东,长白山里当木帮。十冬腊月踔山上,鼻子冻得象大酱,叫声爹叫声娘,回去看你没指望。
 
  木帮们大多是山东和关内一带闯关东的,往往是独身一人。在深山里累死累活求生存。松花江桦甸境内修白山水库的地方,过去叫“老恶河”,是放排人最怕的激流险滩,松花江放排的古排道两旁,一座座荒凉的木把坟,向后人展示了往昔放排的繁荣和木把自身凄凉的下场。这里有一首歌谣叫《闯关东》,内容是:出了山海关,两眼泪连连。今日离了家,何日才得还。这些都真实地记录了当年闯关东人离开家乡,闯入东北来谋生的心境和悲惨结局。
 
  吉林市过去称船厂,是造船的地方,所用的木材都是从长白山砍伐靠松花江运输到这里的。木帮在这里放排,成为九死一生的营生,多少勇猛的汉子一去不归,使松花江很多江段称作“哨口”。  

  松花江河灯从前是用糠皮子作的,放在江里,一亮一亮地走。每年正月十五月,吉林人放河灯,为纪念和超度祭典那些已故的放排人,据说淹死的人如果看到河灯就能转世“托生”。

  吉林木帮的突出特点是创业。现在吉林市桥头广场的船夫摇橹成为吉林放排人“激流勇进”的城市精神和城标。长白山、松花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吉林木帮的开创精神和性格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复合体,吉林城的发展进展中,木帮放山、放排的功劳。这是“关东”的文化,溶汇了浓郁的当地满汉民族团结、奋斗的生活气息。在《木帮的信仰》、《木把歌谣》、《木帮与吉林》、《木帮与把头》、《木帮的人口构成》、《木帮的故事》等一些史书典籍中,生动记载着木帮文化的史实变化,表现了江城木帮象长白山古松一样挺拔傲雪的抗争精神,还有象松花江一样开拓进取的性格。
 

资料:吉林市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iwcs24LK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