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木艺与信仰的相遇-神轿

19,199

  台湾盛行的神明出巡遶境活动,往往会出动各式雕工细致的神轿-神明乘坐的交通工具,也称之为“移动的庙宇”。民间信仰在台湾人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角色,多神信仰带来的影响是一年到头都有神明诞辰庆典,神轿于是因应仪式需求而生,每到了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于耳的时刻,善男信女不分老少都聚集在庙会围观吆喝,不仅代表民间信仰之兴盛,亦展现了台湾丰富的生命力。

从人轿到神轿  历史悠久

  神轿其实是从人用的竹轿演变而来,一般分为文轿与武轿两种类型。“轿”,最初指的是竹轿,先秦到两晋时期流行于皇室贵族,直到宋朝才成为民间普及的交通工具。古代的人用轿子大致分为暖轿与凉轿两种形式,暖轿有帷幔遮蔽及覆顶,另有暗轿、女轿之称;凉轿则只留基座无帷幔,另有明轿、亮轿或显轿之称。暖轿后来发展为文轿,供文官、妈祖及女神乘坐;凉轿发展为武轿,供武将、王爷乘坐。从神轿的雕刻、装饰可看出神明的属性及阶级,不但是其身分的代表,也同时象征该庙宇对神明的诚意。

  汉民族在移民社会中因为土地限制或财源限制,没办法给神明一个很完整的一间庙,于是以建筑的缩影作为制作神轿的模板,来弥补这个遗憾。神轿变成一个代表敬虔的管道,竭尽所能雕刻装饰神轿,使之不亚于真正的庙宇,因此神轿亦有“移动的庙宇”之称。

竹作改木作 外型多元

  早期是使用竹或藤来作为神轿的制材,成本较为低廉,但因使用年限不长,经济趋稳之后,匠师开始将搭建庙宇所剩之木料加以利用在制作神轿上,进一步再细致凿花、彩绘及花鸟等吉利装饰,就这样延续至今日所见的五花八门的木制神轿,除了文轿、武轿之外,若再细分还有花轿、显轿、辇轿、凤辇、辇宫、大驾及龙凤车等九种不同形式的轿子。

  九种形式的神轿各有其发展脉络,根据不同的神阶、属性及用途各有相对应的神轿。大致上,乘“辇轿”的等级较低,“大驾”则属非正式场合使用,早期供阴魂乘坐。“辇宫”结合神龛与台车,装饰极度华丽,宛如卡车上的小神殿。而“龙凤车”是以人力来前拉或后推的轮车,源自王母娘娘的辇车,乘坐龙凤车的主神通常是地位崇高的女神,如观音、天上圣母、王母娘娘等。另外,“武轿”为武将乘坐,往往追求雄壮威武的气势。

  由于从日治时代起大量开采台湾高山木材,使得木材来源不虞匮乏,因此武将神像开始越来越大尊,以彰显其高大英姿。

从“移动庙宇”到“建筑缩影

  一开始因为经济因素只使用简单的材料,也没那么华丽,随着人民生活富裕之后,逐渐开始越来越讲究,装饰性与精致度也跟着提升,使神轿从一般的椅子、人用的轿子,开始融入建筑屋顶形式、燕尾、龙柱、窗棂等建筑元素到神轿设计当中,因而逐渐演变为建筑的缩影。

  过去并没有专门制作神轿的匠师,他们最初其实是搭建庙宇或制作家具的师傅。由于神轿跟庙宇、家具一样都必须使用到「榫接」的工法,在庙会这样的动态活动当中才能耐冲击,不断晃动却不易散掉。榫接指的就是木与木之间不使用钉子来接合,而是利用一凹一凸的方式来组装木材,这个方法利用了木材的特性做卡榫,格外牢固。

  为了让神轿能同时符合轻和耐用原则,在木材的选择上细分为结构木和装饰木,以坚硬的乌心石为骨架,雕花则另外选用质地轻巧的樟木。先一片片将每个组件经量尺寸、画版图、选材、刨木、取模到雕刻等步骤完毕后,接着一一组装起来,最后再上漆及落款。如此繁复又极须细心与耐性的程序,使得一座神轿通常得由10位师傅分工,耗时两个月左右方能大功告成。

好木材可延长神轿寿命

  在这行已超过一甲子的永川师傅说:“一顶轿子至少都可以用到50年以上”。丰富的经验累积,使他能准确判断木材好坏。他认为,神轿最重要就是轻巧,牛樟则是最好的材料。牛樟树是全世界仅台湾独有的植物,被国家列为国宝级保育类,而只生长在牛樟树上的牛樟芝,号称灵芝之王,被视为极珍贵的药材。因着牛樟濒临绝种、牛樟芝神奇疗效,奇货可居的两者相互提高价码,虽然内行人皆知牛樟是绝佳的木材,基于保护台湾国宝的心态,以及经济因素,转而进口马来西亚或大陆樟木替代。

  已有50年资历的陈明河师傅说:“有些人不会辨识好木材,黑心商人看准这点卖给你便宜的神轿,结果可能用一次就坏了!”一边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块小木板,说:“来!闻闻看,这是真正的檀香木。”一般民众不懂得如何分辨木材好坏,非常容易被不肖业者所骗。尤其是台湾在地的木材极其昂贵,若花大钱却买到劣木制品,不仅使用期限短暂,劣木为了增添木材香气而参杂化学药剂,对健康造成的风险是难以想象的,既伤财又伤身,也没真正享受到使用木制品的乐趣。

老匠师感慨轿艺恐失传

  台南庙宇古迹林立,是台湾传统技艺的大本营,府城有九成的神轿出自于神农街鼎鼎大名的王永川师傅,民国21年生,16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做神桌。「那时小学毕业连吃饭都有问题!」由于经济因素而决心要学好木工的王老师傅这么说,凭着过人的耐心与毅力,一步步由揣摩到无师自通于神轿的制作,甚至还发明“龙凤车”这样新兴形式的神轿,堪称是台南府城大轿的祖师爷。

  王老师傅至今已有80岁高龄,坚持并致力于传统手工木作,连木块都不用机器磨平,由于手工制的才能兼顾到每个小细节,这样的神轿扛起来既轻巧省力又有弹性,也不易损坏。尽管他于2009年获得第15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但仍字字句句围绕着对神轿传统手工艺失传的忧心无奈。永川师傅表示:“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吃苦,做不来,也没人想要学啦!”即便平时有儿子的帮忙,外孙也有意继承衣钵,老师傅还是很担心传承的问题,北上领奖时借机向教育部长发声,表达此手工技艺失传的危机,期盼能帮忙多找些青年来学习。

神轿产业现况及转机

  台湾神轿产业以彰化鹿港及台南为两大重镇,鹿港以量产为主,价格亲切且市占率高,台南匠师则着重结构强度、雕刻质量,要求轻巧耐用、舍去繁复构件的朴实风格。台湾近来传统活动人员趋于老化,即使部分地区在神轿底下加轮架来节省人力,在台南和彰化却仍将人扛神轿视为一种使命,不仅注重绕境时的视觉效果,甚至会外聘职业的扛轿班来壮大声势。

  近年来台湾神轿产业日渐萎缩,相关产业者纷纷转为例行性维护、保养修补受损神轿的行列。神轿维护费用有时甚至超越原本的造价,这对神轿传统产业延续大有希望。虽工业化后仰赖机械锯木、刨木、凿木,降低人力成本亦增加效率,导致传统木材手工业日益难以生存,但神轿修护的商机出现,使凋零的神轿产业出现一丝曙光。以往神轿损坏后依惯例烧毁免得占空间,然而焚毁不仅失去了木材固炭的优点,还会释放二氧化碳,更是传统艺术的一大损失。所幸在一股保存传统文化意识的潮流之下,庙方与公部门开始将神轿文物化,精美又具历史性的神轿会减少它的使用频率,或是在出巡时庙方会婉拒炸轿。有些想保存好神轿的庙方甚至还聘请匠师再复制一顶新轿,以便将旧轿收藏起来。就这样,神轿从用完即丢的消耗用品转变为被典藏的工艺品。神轿维护以及文物化两股风气相辅相成,让神轿传统工艺暂时摆脱失传的阴霾,走向一条新兴的传承之路。

文字:iwcs24LYF
摄影:iwcs24LYF/YJY
责任编辑:iwcs2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