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吊脚楼

23,814

采访嘉宾:唐守成(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鼓藏头)
特邀讲解:余书琼(贵州西江苗寨博物馆讲解员)

撰稿:刘柯珍
解说:苏金玲
摄像:李正均

时间:2011年5月
地点: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

  这里是贵州省黔东南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勤劳勇敢的苗族村民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过着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苗族村寨大多建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之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湿气很重,不宜起居。因此,苗族寨民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将房屋的前檐柱脚悬在空中,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木楼,名曰:“吊脚楼”。

  作为苗族传统建筑的吊脚楼,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时期干栏式建筑,并逐步完善成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

  西江千户苗寨的鼓藏头唐守成先生在采访中告诉我们:我们居住在大山里面,大山里面平地很少,因为要生存,所以要留下宽阔的、平整的地来种田,自己的房子 肯定要修在坡陡的地方,依山而建。如果像城里面,全部弄石头来建房屋,地基会承受不了,不仅造价很高,人也很劳累。用木头的话,好处在于重量轻,做成的吊 脚楼,重量也小。基本上完成框架以后,屋顶盖上瓦片,不漏雨,里面稍微装修下,房屋就很稳固了。村寨地处大山里面,不像沿海一带、平原以及沙漠地区,没有 狂风暴雨。用木头做成的吊脚楼足以抵抗风雨的冲刷。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起伏变化,层叠而上,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苗族吊脚楼多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整个建筑过程中不使用一颗铁钉,也不使用图纸,仅凭墨斗、竹竿尺、斧头、凿子、锯子,便把一栋房子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组成牢固的网状结构。

  建造吊脚楼的主要木材是当地的杉木和松木。苗族对枫木也“情有独钟”,吊脚楼的中柱往往选择枫木建造,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底层用作家畜和家禽的圈养,以及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的楼板加厚,这是苗族村民生活的空间,有时候也会看到宴请宾客,笙歌舞蹈 的热闹场面。大多数吊脚楼在这层多会外架上悬空的走廊,走廊上安装一个S形曲栏靠背,在民间有个美称,叫“美人靠”,这是苗族姑娘们休闲小憩、观景纳凉、 挑花刺绣的场所。最上层有时候做客房或者闺房,有时候则用来储放粮食或存放物件。每幢吊脚楼的屋顶上的中间和边缘部位都有弯弯的翘角,代表太阳、月亮和牛,说明苗族是一个崇拜光明的农耕少数民族。

  对于全木质吊脚楼来说,安全防火是头等大事,作为最重要的生活物资,粮食的储存也必须绝 对安全。 苗族姑娘告诉我们:苗家还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房屋,水上粮仓,因建在水上而得名,水上粮仓集三防为一体,防火、集中一起,便于巡逻,可以防盗,三是离水面 有两米多高,防止老鼠攀爬。

  吊脚楼,冬暖夏凉,特别到深秋季节,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金灿灿的南瓜,悬挂于楼栏、搂柱或放置于木地板上,饶有苗乡情趣。

  漫步于苗岭山寨,四周高低不一的山冈上一幢幢吊脚楼顺山势而蔓延,层层叠叠,与坝子上郁郁葱葱的庄稼以及蜿蜒曲折的河水,相互辉映,无论是近观,还是远望,都构成一种与世无争的景致,使你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iwcs24K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