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九讲:跨文化视野下中国与亚洲的寺院发展|系列直播预告

131

五周时间,从中国到亚洲,回溯历史,跨越文化,品读佛寺建筑的美与内涵。

讲座时间安排:

第一讲 11月26日 19:30亚洲佛教建筑总序
第二讲 11月28日 19:30浮图与僧伽蓝:印度的起源
第三讲 12月3日 19:30佛塔与石窟寺:从西域到东夏
第四讲 12月5日 19:30形制·供奉·礼拜:东亚寺院的古典时代
第五讲 12月10日19:30空间·配置·仪轨:东亚寺院的中世演变
第六讲 12月12日19:30多元的宗派传统:宋元以降的东亚
第七讲 12月17日19:30中日的禅寺:东亚寺院中的建筑与庭园
第八讲 12月19日19:30庙山与寺:印度与中国之间的东南亚
第九讲 12月24日 19:30从喜马拉雅经蒙古到满洲:藏传佛教的寺院

讲座内容:

       本系列讲座为三联文化基金开方讲堂,将介绍中国及亚洲各地的佛教建筑。讲座着重佛寺建筑的空间和视觉形式,通过多个实例分析佛寺建筑的形式与空间、类型与发展、美学与意义、建造与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仪式功能同时呈现宗教想象。
       讲座从历史和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相关的概念和原型如何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地理语境下发展和转变,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互动如何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多元性。
       讲座结合建筑史、艺术史和文化史,探讨佛教物质文化的发展及其背后的社会语境,以及物质文化影响人类及其建成环境的方式。除了对石窟寺、佛塔、寺院、庭园、造像进行年代和专题介绍外,讲座也探讨中国建筑的空间形式、建造体系和视觉传统,如何成为影响东亚寺院发展的关键媒介。
       九场讲座结束后,将设置主讲人交流环节,具体安排将于本公众号另行公布。欢迎在每场讲座的直播过程中通过弹幕进行提问,我们将持续整理,并邀请主讲人集中答疑、交流。


第一讲亚洲佛教建筑总序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Architecture
时间:11月26日,19:30播出
主讲:王维仁、徐翥

       讲座围绕佛教建筑在形式、功能、结构、内涵等方面的主要特征,简述佛教教义、崇拜理念及宇宙观之下的空间概念,强调空间概念和文化传播在地区营造传统的影响下的佛寺建筑原型的产生,并以此勾勒佛教建筑历史与地理发展的整体框架。

第二讲浮图与僧伽蓝:印度的起源
Stūpa and Rock-cut Monastery: The Beginning in India
时间:11月28日,19:30播出
主讲:徐翥

       在印度,纪念性的佛教建筑自阿育王时代诞生。至迟在公元前后出现三种原型:瘗埋舍利的窣堵坡、集众礼塔的支提、僧团居止的毗诃罗。讲座将介绍三种原型在信仰转变下的发展,并关注最后一种原型——具有高耸希诃罗的佛祠——在笈多时代晚期的出现。 

第三讲佛塔与石窟寺:从西域到东夏
Pagoda and Cave Temple: From India to China
时间:12月3日,19:30播出
主讲:王维仁

       以塔和石窟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纪念性建筑类型为例,介绍印度建筑文化向东亚传播过程中发生的融合与演变。透过塔在寺院整体建筑配置中的位置改变,关注东亚合院对印度僧伽蓝的重塑。

第四讲形制 · 供奉 · 礼拜:东亚寺院的古典时代
Form, Veneration and Worship: East Asia's Classical Period
时间:12月5日,19:30播出
主讲:王维仁

       讲座将以六座公元7至10世纪中日寺院为例,介绍中古东亚佛教黄金时代的建筑文化。讲座关注中国大木框架结构所形成的“开间—合院”空间,如何形成经典的“一尊一间”的殿宇尊像配置,以及与之相协调的参拜供养方式。

第五讲空间 · 配置 · 仪轨:东亚寺院的中世演变
Space, Setting and Ritual: East Asia's Medieval Period
时间:12月10日,19:30播出
主讲:王维仁

       讲座将以五座公元10至14世纪的中日寺院为例,介绍后古典时代东亚寺院中因宗教思潮演变而萌生的空间概念发展,其中特别关注因仪式室内化倾向而引发的结构和平面布局变革。

第六讲多元的宗派传统:宋元以降的东亚
Diversified Sectarian Practice: East Asia in the 12th-17th Centuries
时间:12月12日,19:30播出
主讲:徐翥

       唐代萌芽的宗派性佛教活动,至宋元时代逐渐影响到建筑空间的营造。讲座将结合东亚佛教宗派史与中日建筑实例,介绍净土信仰、密宗、律宗三种形成自身独特建筑传统的佛教宗派,关注其核心理念投射至建筑领域所产生的震荡。

第七讲中日的禅寺:东亚寺院中的建筑与庭园
From Chinese Chan to Japanese Zen: Architecture and Garden in Monastery
时间:12月17日,19:30播出
主讲:王维仁

       作为中古晚期影响力最大的东亚佛教宗派,禅宗对僧团制度的重构极大改变了隋唐以来像殿主导的寺院格局。在宋元中国,禅宗以清规指导僧人日常活动,建立起伽蓝七堂布局制度。在镰仓室町时代的日本,这一制度连同南宋五山大剎所采用的江南建筑风格风格一并作为“禅宗样”引入;而日本禅寺独立的方丈又结合“书院造”武家住居形式,发展出禅观与居住圆融一体的塔头庭园。

第八讲庙山与漥寺:印度与中国之间的东南亚
Temple Mountain and Theravada Wat: Developments in Southeast Asia
时间:12月19日,19:30播出
主讲:徐翥

       讲座将介绍公元8到15世纪全面处于南亚文化洗礼下东南亚诸印度化王国佛寺建筑的两种范式。一方面,8世纪印度帕拉时代的摩诃毗诃罗大寺以金刚乘曼荼罗宇宙图像为布局的理念,传入东南亚后受到以神王自居的王室青睐,并糅合印度教的圣山崇拜,发展出前所未有的庙山,成为爪哇夏特连拉、高棉吴哥、缅甸蒲甘等王朝国寺的经典形制。另一方面,10世纪从斯里兰卡传入缅甸与泰国的上座部佛教,则强调寺院是僧团修行为主的场所,发展出回归支提、戒堂、像殿等早期印度佛寺遗韵的漥寺。

第九讲从喜马拉雅经蒙古到满洲:藏传佛教的寺院
From Himalayas, Through Mongolia to Manchuria: Monastery of Tibetan Buddhism
时间:12月24日,19:30播出
主讲:徐翥

       讲座将介绍藏传佛教在藏地并经元清统治者推广而产生的跨文化建筑传播。吐蕃王朝时期的佛寺是在继承三种印度原型的基础上,结合西藏营造传统和汉地建筑风格所作的尝试。元明时期,藏传佛寺逐步吸收重构汉地的合院布局,至15世纪将之转化为方形密柱、前座后像的经堂措钦,而整体寺院配置则在系统学修体制下形成类似大学的学院集合体。措钦成为后来晚明蒙古地区佛寺效仿的原型,但其依赖于汉族匠人的营造实况使佛寺呈现汉地建筑的外观。一统蒙藏的清帝则频频将中原皇家寺院的形制嫁接于藏地神圣原型之上,复合为政治宗教的教化场所。

主讲人:

王维仁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与城市中心主任,李景勋建筑设计明德基金教授席;王维仁建筑研究室主持人;《香港建筑师学报》(HKIA)编辑总监。
       伯克利加州大学建筑硕士,台湾大学土木系硕士及地质系学士;香港建筑师学会院士会员,香港都市设计学会及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员;曾担任2012—2016年香港大学建筑系系主任,2018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馆策展人,2007年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首席策展人;历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弗里曼讲座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蒙特利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以及美国TAC建筑师事务所协同主持人。
       建筑设计专长涵盖校园建筑、小区建筑及城乡空间改造,设计作品多次获奖包括中国传媒建筑奖、中国WA设计奖、GOOD DESIGN日本好设计奖、GBC绿建筑学会奖、远东建筑奖、AIA美国建筑师学会奖、HKIA香港建筑师学会奖、HIKIUD香港城市设计学会奖等。
       研究领域为合院建筑与中国城市形态,作品与文章发表于《建筑学报》(AJ)、《时代建筑》(T+A)、《世界建筑》(WA)、《台湾建筑》(TA)、Domus、Mark、Stradt Bauwelt、Dialogue、《城市 环境 设计》(UED)、a+u等期刊,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思考再织城市》(合著)、《围的再生:澳门历史街区城市肌理研究》(合著),以及《城市 环境 设计》2011和《台湾建筑》2010作品专辑《王维仁的都市合院主义》,《世界建筑导报》2014和《台湾建筑》2018的王维仁校园设计作品专辑。

徐翥

       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亚洲古代建筑史学者,专治中古佛教建筑,解读结构空间与仪式精神之间的互动,围绕佛教建筑与艺术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中古佛教建筑演变:梁武帝的无遮法会与廊院的产生》《再思皇龙寺:南北朝佛教建筑仪式变革的新罗之鉴》《边界的圣化:隋唐佛寺回廊的仪式、像设、与空间营造》《优填王旃檀瑞像的入华及其早期流布再考》。
       于2006年依止智敏上师学修佛法,于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及世亲《阿毗达摩俱舍论》略有心得。曾前往尼泊尔加德满都、缅甸蒲甘、印度恒河流域及德干高原考察佛教及印度教史迹,后在香港大学开设佛教建筑与艺术通识课,颇受欢迎。

参与方式:
       微信内搜索“有方空间”视频号,找到直播间,点击进入。

责任编辑:iwcs24H

△ 桑奇大塔  摄影:徐翥
△ 桑奇大塔  摄影:徐翥
△ 法隆寺  摄影:王维仁
△ 法隆寺  摄影:王维仁
△ 佛光寺大殿  摄影:王维仁
△ 佛光寺大殿  摄影:王维仁
△ 婆罗浮屠  图源:Borobudur, Golden Tales of Buddha
△ 婆罗浮屠  图源:Borobudur, Golden Tales of Buddha
△ 纳西克石窟  摄影:徐翥
△ 纳西克石窟  摄影:徐翥
△ 阿旃陀石窟  摄影:徐翥
△ 阿旃陀石窟  摄影:徐翥
△ 云冈石窟  摄影:徐翥
△ 云冈石窟  摄影:徐翥
△ 天龙山石窟  摄影:徐翥
△ 天龙山石窟  摄影:徐翥
△ 嵩岳寺塔  摄影:徐翥
△ 嵩岳寺塔  摄影:徐翥
△ 唐招提寺金堂  摄影:徐翥
△ 唐招提寺金堂  摄影:徐翥
△ 独乐寺观音阁  摄影:王维仁
△ 独乐寺观音阁  摄影:王维仁
△ 平等院凤凰堂  摄影:王维仁
△ 平等院凤凰堂  摄影:王维仁
△ 奉国寺大殿  图源:《义县奉国寺》
△ 奉国寺大殿  图源:《义县奉国寺》
△ 隆兴寺摩尼殿  图源:《正定隆兴寺》
△ 隆兴寺摩尼殿  图源:《正定隆兴寺》
△ 宁波天童寺  图源:王蒙《太白山图》 
△ 宁波天童寺  图源:王蒙《太白山图》 
△ 色拉寺措钦大殿  摄影:徐翥
△ 色拉寺措钦大殿  摄影:徐翥
主讲人:王维仁
主讲人:王维仁
主讲人:徐翥
主讲人:徐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