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际林联亚大区域大会木文化分论坛在北京召开

97

  由国际林联木文化工作小组发起的木文化分论坛于10月26日上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木文化分论坛由国际木文化学会承办,美国农业部林务局专家Howard N. Rosen先生和国际木文化学会秘书长苏金玲女士担任论坛总协调。论坛旨在集中探讨历史进程中人类对木材的利用如何影响其自身的生活以及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围绕“木文化——新旧交融”这一主题,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精彩的演讲。

  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朱丹琼女士就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所表现的三种森林类型探讨了森林与文化的关系。她以东晋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隋初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以及宋代王诜所作的《渔村小雪图》为例,将其中所刻画的山水分为不朽的森林、美学的森林和风景乌托邦三种类型,并以此分析其中所表现的森林与文化间的交互关系。

  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董梦妤女士阐述了对中国山西省古代木结构建筑进行AMS放射性碳测年和物种鉴定的情况。她以山西省北部、中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12座古木结构建筑中的41个木构件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9个古木样本,通过AMS放射性碳测年等分析确定了木材的精确年龄,并为分析古代森林利用对森林资源和当地人口生活方式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来自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的Andrew Wong教授则以马来西亚长屋为例探讨了延长本土民居寿命的必要性。马来西亚长屋是沙捞越州典型的原住民民居,由高架木桩支起,离地面2到3米,上面住人,屋下饲养家禽牲畜。长屋一般采用婆罗洲铁木打造,可以维持300年不倒。虽然婆罗洲铁木耐用性较强,但是这种木材也会受到腐蚀腐朽的侵害。

  来自巴基斯坦的Sagheer Ahmad先生则介绍了巴基斯坦的木材和木制品及其艺术价值。巴基斯坦是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只有5%的地区被森林覆盖。而且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当地人民也热衷于迁徙到城市生活。因此,保护巴基斯坦的森林以及维护周边数百万农村人口的生计和安全则成为重要的课题。林区周围的人民也在生活中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木材利用的方式,这同时也能为他们带来经济收入。其中很多巴基斯坦传统木制品及其相关的古老技艺也逐渐受到重视。

  来自天津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王来华教授介绍了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载体之一——木质糕饼模具。王教授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糕饼模具的流行历史、材质选择、用途、形状与文化价值,以及中国传统糕饼模具吉祥文化的主要表现手法。王教授还现场展示了他多年收藏的木制糕饼模具珍品。

  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的郭小琴先生介绍了胡琴这一拉弦乐器的结构、用材和历史演变与传播,此外他还着重介绍了二胡音乐及其演奏特点,并现场拉奏了二胡名曲《苗岭早春》。《苗岭早春》表现的是苗家少男少女在春光中踏着芦笙音乐载歌载舞的场景,有着浓郁鲜明的苗族情韵。

  来自广西大学的何拓先生则通过实例阐述了木材与艺术的关系,并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木材的应用是不可分割的,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木材有着密切的关系。木材对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国际木文化学会秘书长苏金玲女士则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国际木文化学会及其发展历程。国际木文化学会是由世界各地木材相关领域的热心人士为木文化的研究、学习和推广而组成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木文化学会于2013年发起世界木材日庆祝活动并先后在坦桑尼亚、中国、土耳其和尼泊尔举办了4届内容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汇聚了超过一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和爱好者共飨木文化盛事。

  苏金玲女士还介绍了即将于美国洛杉矶举办的2017世界木材日活动,并为与会嘉宾播放了2016世界木材日专题影片。

  木材作为一种自然美丽、环保而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木文化则是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与木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本次木文化论坛着眼于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木材的利用,通过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来支持对木材的利用和对森林的影响,并从木乐器、古木结构和木艺品方面探讨了对木材的传统认知和历史应用。成立于2009年国际林联木文化工作小组始终致力于从文化的视角探索木材的价值和利用,为木文化的研究提供平台并鼓励全世界进行实践和推广。木文化工作小组与国际木文化学会期待业内人士能与之共同倡导“木材真好”的理念,共同鼓励人类生活与林产品的和谐共处。

责任编辑:iwcs24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