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与火的艺术——中国烙画研究中心调研顺利结束

109

  2018年1月15日,国际木文化学会调研团队一行前往河北廊坊中国烙画艺术馆进行了“木与火的艺术”调研。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烙画技艺传承人艾秀琪老师在接受采访中讲述了中国烙画的起源、历史及发展现状等内容,并现场演示了烙画技艺,介绍了馆藏作品。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称烫画、火画等,是将金属加热代替笔墨在木、竹、葫芦等材料上进行烙、烫,使烙画基材得以不同程度的碳化,达到作画的效果。因使用材料不同,分为木板烙画、木纹烙画、纸烙画、布烙画、丝绢烙画、葫芦烙画、牛皮烙画等。

木纹烙画

树脂布烙画

丝绢烙画

牛皮烙画

葫芦烙画

  烙画起源于汉代的烙马印,最早被史书记载的是唐代名画工张崇。晚晴末年李放编著的《中国艺术家征略》一书中记载:“张崇,唐代名画工。擅长烙画,人称巧人张崇”。《中国艺术家征略》卷五的《武疯子传》,以及道光辛巳年重印《双藤书屋》有序“罗云山人火画歌”都有烙画信息相关记载。

  1987年编《辞海》艺术分册对烙画是这样介绍的:“烙花,也叫烫花。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一,用烧热的铁扦,在扇骨,梳篦,葵扇或木制家具上烫出各种人物,花卉等纹样。以河南南阳所生产的较为著名。”

  1969年,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大革命),南阳烙花流传于社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某部成立美术组。艾秀琪担任组长,继承了河南南阳的烙画艺术,对烙画艺术进行专门的研究整理,这也是当年国内唯一研究烙画的机构。1970年,美术组完成了第一幅烙画——毛主席画像,这也是目前知道的最早的现代烙画。

  1972年,全军组织美术创作,参加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美术摄影作品展。艾秀琪带领团队刻苦钻研,大胆尝试用烙画的方法表现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画种,逐渐将民间工艺烙花发展成能够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烙画工艺。作品《崇山峻岭架银线》和《野营路上话当年》应运而生。两幅作品是用椴木板烙烫。艾秀琪当时意识到了利用木板的纹理创作,由于想法不成熟,最终没能做出木纹烙画作品。但作为新生事物,这两幅作品在军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了中国美术史的里程碑。烙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和工艺品已明显区别于依附在竹木器、葵扇、木筷和梳篦上的装饰性的烙花。并成为中国现代烙画的先河。

营路上话当年(翟松杰 张永德 艾秀琪)

  退伍转业的艾秀琪继续潜心研究烙画。1979年11月30日,他在工人日报发表的介绍烙画的文章里特别提到了利用木板纹理烙画,“如果巧妙地利用木板的自然木纹,还能自然地表现出水流波涌、烟云缭绕或奇峰峻岭等特殊效果。”1980年6月8日、6月19日先后在工人日报发表了木纹烙画的作品《渔归》和《泰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介绍木纹烙画的文章和作品。 

  为了让更多烙画爱好者了解到烙画的技法,经十年努力,《中国烫画技法》一书问世,于1990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继而《木板烫画》、《纸布烫画》出版,并于2008年出版了《中国烙画技法》修订版。相关著作的出版发行,有力推动了中国烙画艺术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烫笔取代了火烙铁,工具不断翻新,加之新闻媒体对烙画的传播和推动,从业人员结构的调整,烙画创作水平不断提高,烙画题材日渐广泛。全国性美展或艺术博览会等平台的增多,政府重视与扶持力度加大。烙画在国内发展的越来越红火。

  201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颁发廊坊烙画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河北省文化厅任命艾秀琪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烙画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在廊坊市成立中国烙画艺术研究中心,艾秀琪任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记罗杨(现调任中国文联工作)和廊坊市副市长刘文萍亲临现场,并为中心揭牌。

  作为中国烙画领军人物之一,艾秀琪于1995-2006年间,先后应邀赴新西兰、泰国、香港、法国进行艺术交流。多幅创作作品被当地收藏。然而,艾秀琪老师还是有些许遗憾,因为外语障碍,国内烙画艺术家很少参加国际交流。他希望有更多关心和热爱烙画艺术的相关单位和国际组织一起努力,促进更多的国际烙画艺术交流,共同推动中国烙画艺术更进一步。

  艾秀琪烙画作品欣赏:

  再次感谢艾秀琪老师对本次调研工作的大力支持并提供相关史料!

责任编辑:iwcs2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