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台湾优是设计公司总裁、首席设计师杨志熙先生(中)——博览会的木构造展馆带来的启发

16

采访嘉宾:杨志熙 台湾优是设计公司总裁、首席设计师
采访记者:苏金玲 木文化网
采访时间:2010年9月15日
采访地点: 中国·北京

采访实录

苏金玲:在您的设计当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关注使用木材这种材料的呢,请回想一下您最早的案例。

杨志熙:最早是在1980年或是1979年,我有些模糊了,因为是20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去日本,那有一个世界设计博览会,那时我刚有机会到日本这个博览会去参观。学设计的人会对很多的物体的形状、空间特性、色彩很敏感,所以我在那个地方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尤其是它其中有一个馆很大,可能是美国馆,整个馆都是用木构造来做的。在那之前我只从报章杂志上看到过,见到后才发现,原来木材也可以做出这么大的建筑空间。那时我对木构造的了解仅限于报章杂志,但经过那次体验之后我哪都不去了,就待在那个馆里一直看,人已经如醉如狂了。那样的木材环境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之后还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的办公场所在台北世贸中心,各国的办事处都在那里。有一次隔壁办公室的同事说有一个团要去美国看一些木材,问我有没有兴趣。然后他拿国外厂商目录给我看,我看到了在日本看到的那些东西,于是我就参加了这个旅行团。那次大约参观了30家以上的木材商和锯材厂,我在那时是没有一点经验的,只知道这个东西可以引发很好的设计感。每次我都会停留在工厂,一边了解一边画一些简图。那段时间回来后,我觉得我要在工作业务里增加木构造这个方向。之前我们都是走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这个方向的,20年前我们多了这个项目。

  当时我们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多。西方的木构造的设计是很有效率的,东方的木构造基本上都是用榫卯结构的,要做一些榫头,工时效率是有一点浪费。西方的做法很简单,木材和木材之间加一个铁件、铁板和几个螺丝就锁起来了,速度很快。那时我就想应该如何探讨他们的专业技术,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就从台北的一些装修工人中选了几个比较年轻的、体力状况好的、脑筋比较清楚到美国去加入他们的施工行列。我负责设计,他们负责施工,与美国当地的施工团队一起工作。前前后后花了一两年的时间,在那个时候我得到了比较完整的木构造的观念,以及对木材的认识。因为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特性,不论花旗松、南方松,他们都有很多不同的特性。了解了他们的特性后,运用到我们的设计工程里面才不会张冠李戴。好比该用梁柱的时候,你用比它差的木材就很危险。如果说把比较好的木材做成小窗小料之类的,就浪费了它结构性的强度。所以那个时候从树种的认识到锯材的规格,到正确的施工方法,我们都做了非常严谨的探索。再回到台湾的时候,就能够把国外的技术运用到我们的设计工作项目里面了。

  1980年到1990年这段时间,是台湾木构造市场最发达的时候,大部分厂商的木材专业知识比较薄弱,就是赶时髦,一窝蜂的做一些木构造的东西。那些不是建筑背景的、不是对木材十足了解的厂商,做了一些他们自以为内行的事情,反而出了许多问题。所以这样子经过10年,同业的比较不够专业的厂商在这10多年当中就陆续被淘汰了。因为市场的反映就是你不够专业,做出来的这些木构造不符合安全标准,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不理想。所以在这个情况的影响之下,目前台湾的木构造设计不多。能够有建筑背景,又经过国外完整专业训练的,我想非常非常少。

  今年台北的国际花卉博览会美国国家馆由我们公司负责设计,整个设计百分之百用美国的木构造,用大型的、大跨度的锯材做一个大型的木构造。在30几个参展的国家当中我想我们是很有信心的。在这上面我们将充分发挥木构造的特性,从建筑结构性系统的设计到外饰材的表现,还有室内装修的一些处理手法,景观、景观修饰及庭院的做法这一系列内容。在我的理论里,户外的一些东西进入室内,室内的东西要出来。室内设计实际上是建筑的扩大——建筑设计是宏观的,室内设计是微观的,有这样一个互通的理念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要把一个设计师的任督二脉打开,需要几个条件:第一要热爱你的工作,然后对材料的了解要渗透,要尽量参考一些国外的文献,一定要把学习范围和吸取角度扩大。不要仅限于我们区域性的,要多看一些国际大师的东西。要有自己的敏感度,公司内部要讨论,要多参加国际研讨会。其实专心投入这样的领域并不难,但如果没有高度的兴趣会很难。

                            
苏金玲:您设计过许多作品,木结构材料的运用和建筑设计与其它建筑材料相比,您会特别关注哪些方面?
 
杨志熙:我们会把每一个设计的材料比例做出来。我们做一个建筑物的设计,会把木材的比例设计占到60%,钢筋混凝土作建筑物的基础大概用10%-15%,其它材料会用一些玻璃或是尽量减少钢铁等金属材料的运用。我们会做一些不同比例的配置,让那些年轻的设计师知道地球环保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每个案子都做这样的分析。当你手边处理过这个案子的时候,你才会知道为地球做了哪些贡献:你阻止了哪些废气的排放等等。我就是让设计师从这个方面去着手,我相信这才是一个永续的生活环境,永续的空间,这个空间对人类是有意义的。所以我想说,我们在一个建筑物还没有正式施工之前,在设计的时候就把这些建材的比例做好,朝这个方向去执行,最后也就很容易了解这个案子的贡献度在哪里。

 

苏金玲:使用木材做结构材料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设计上的不同,和普通建筑相比着眼点有什么不同?

杨志熙:基本上说,设计是没有限制的,设计是天马行空的,唯一的限制就是业主的要求。业主他可能有预算的要求,有面积的要求或是容纳空间的体积要求。此外,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建筑法规要求,在这个法规要求的情形下你就可以任意发挥,只要不超出业主的预算。

  接下来我们去探索木材它有没有特别的要求。其实理论上是有的,我们常说木材有很多的优点,相对也有很多的缺点。比如说白蚁会吃它、容易受潮、腐烂,这些都是它的缺点。但这些东西都不是它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它的设计问题。设计不良,白蚁就会来吃它,设计的好,白蚁就不容易来吃,就不会大肆猖狂的把它分解,所以说设计才是根本。这种设计并不是设计一个形体、一个物件一个大的外观的东西,而是比较细部的东西。我们知道木材受到更多的湿气的话容易腐烂,湿度达到一定的程度,这些虫蚁就会蛀蚀它们,变成虫蚁很好的居所。我们要从这个方向去针对它来做设计。如果让木材保持干燥、通风,白蚁从地面上来,如何去阻隔它,这样来说就能够比较有效的针对它的缺点来做设计上的修整。

  另外一个议题,如果考虑到结构的安全性,木材最脆弱的地方就是它的端点。两只木材的接点,或是水平或是垂直或是多方向的结合,都必须要靠一个强有力的金属铁件来结合它。作为力量的传递,这个金属铁件就是一个建筑结构必须要计算出来的部分。用得过了就是浪费,不及它就危险,容易受到破坏。所以在整个建筑范围里,如果运用木构造的话,不能不懂金属材料,不能不懂钢筋混凝土材料。如果说你只想盖一个木构造的东西,对金属一点也不了解,要做这样设计的年青设计师还是回到学校去吧,把钢筋混凝土的课程再复习一遍。就是说在我们的设计里面,要把木材的比例是多少,金属材料是多少,混凝土比例是多少做好调整,因为这些东西都会和木材发生直接的关系。

  早上朋友问我盖纯木构造成本是不是高,是不是只能做高档住宅空间呢?其实这不是一定的,要看预算,你有多少预算就做多少事情。如果说今天钢筋混凝土比较大众化,它成本比较低,我们少用它但并不是不用。我们把适量的木材比例增加在这个上面,或是增加少量的金属材料,然后才能在比较低的成本上做出一个很棒的木构造的作品。那是不是可以符合这些预算?

  在今天,要达到很高档的设计,在木构造方面有它独特的风味和表现手法,这个是比较熟练的设计师、建筑师才能够了解。如果说年轻的设计师对空间的认知还不是那么健全,对照明及色彩的运用还没有那么透彻,如何去把一个优质的高档的木构造的空间表达到很完美?它的比例把握的是不是那么好?就像房屋的屋檐和它的墙面,出檐的比例太短了不好看,太长了又过度了,所以我们公司的设计师大多有都超过十年的工作经验。通常一个好的作品,设计者要有详细的生活经验,就好比他有过和老人一起生活的经历,或者他有和他子女一起的经历。一个成熟的设计师经过三代同堂,他知道人需要什么东西,老人需要什么,小朋友的需要在哪里。如果不是很了解,只是用个人的年龄、性别来判断一个空间是错误的,是不够踏实的。就算业主并非专业,如果你将这种朦胧的概念带入到设计领域去,这个空间也是不成熟的。所以一个成熟的设计师应该有一些人生的经验,他的设计才会成熟。

责任编辑:iwcs25CY/L

crack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