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名称:2009中国木文化研讨会暨云南木文化展示会
会议时间:2009年11月28日-29日
会议地点:云南·昆明 西南林学院
报告题目:道教中的木文化信仰
报告嘉宾:章伟文
嘉宾简介:章伟文,1969生,男,江西临川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易学和道教。参与过“十五”国爱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华道藏》的整理,点校工作,为该丛书编委之一;参与过《春秋繁露译注》、《中国唯心论史》等书的编纂工作。
报告全文:
一、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木文化信仰
道教神仙谱系的出现,与我国古代社会所信仰的神灵体系有关,是对中国古代神灵体系的继承、发展。中国古代神祀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即自然崇拜。各种自然物,如龙、虎等动物;林、木花等植物,雷、风、雨等天象,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及四方百物的精灵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祭祀的目的,是为了求得神灵福佑。
道教中,五方五帝、五岳、山林川泽之神的信仰,是比较普遍的。而居东方的青帝或苍帝,即与木有关。东方在道教中,向来被视为生物之地,以五行论之,属木。道教神学取木之青色,故名之为青帝,以之居东,代表东方生气,也代表五行之木。这一类道教经书颇多,如《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太上灵宝五符序》、《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太上诸天灵书度命经》、《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等。
其中,《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说元始天尊处玉京山说法,听天尊说法的即有五方五老(亦即五帝);《太上灵宝五符序》以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相配,东方之帝即与木相关;《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则论及五星真君,分别为东方木德真君、南方火德真君、西方金德真君、北方水德真君、中央木德真君。其中的东方木德星君主发生万物,人们祈之可得福庆。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以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为苍帝,另有南西北中央四方,五方各有赤书玉篇真文一篇,还有五帝灵符,其中,东方灵文称“生神宝真洞玄章”。此经认为这些“真文”出于空洞自然之中,上可以生天立地,开化神明,下可以施镇五岳、安国长存。
汉代,西王母信仰开始流行。《山海经?西次三经》、《山海经?海内北经》对之有载。为了与西王母相配相配,汉代又出现东王公的信仰。此东王公居世界之东方,与木亦有密切关系。《汉武帝内传》说元始天王为西王母之师。而元始天王、太元圣母化生东王公、西王母之说也开始为世人所知。其中,东王公又被认为是道教“三皇”之天皇,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扶桑大帝为始阳之气,住碧海中,号元阳父,在道教中地位甚高。
元明时期,道教神仙谱系与木有关的也很多,如元代陈采《清微仙谱》,述其历代祖师,其中,清微应运师宝即有东华木公上相青童道君;而道教全真派仙谱,如《金莲正宗记》,提出五祖、七真之说,五祖之首即东华帝君。由此可知与“木”相关的神仙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在道教的教义中,“木”代表着生命、生机、活力。而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认为“生”与“道”相守,“道”与“生”相保,“生”与“道”可以合一,故与生有关的“木”在道教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二、陈抟龙图易“龙图三变”后所成河图、洛书中的水、木、土、火、金五行架构
《宋史?艺文志》易类有陈抟《易龙图》一卷,《宋文鉴》卷八十五保留有《龙图序》一文,元代张理《易象图说?内篇》卷上亦载此文。全文如下:
希夷陈先生《龙图序》曰: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今存已合之位尚疑之,况更陈其未合之数邪?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夫子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也。况夫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少有差则不成次序矣。故自一至于盈万,皆累然如系之于缕也。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器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本注:参,一、三、ⅹ天数合九,《乾》元用九也。两,二、四地数合六,《坤》元用六也。)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本注:成八卦者,三位也。上则一、三、五为三位,二、四无中正不能成卦,为孤阴。下则六、八、十为三位,七、九无中正不能成卦,为寡阳。三皆不处,若避之也)。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今略述其梗概焉。3 张理于《易象图说》,言述而不言作,其意在说明,他是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来对图书之学进行整理的。故其开篇所引陈抟希夷之《龙图序》,主要当为陈抟的思想。 龙图,也称龙马所负之图。陈抟认为它出现于太古之先、伏羲所处的那个时代。龙图历未合之数、已合之位和龙马所负之图三个阶段,要对此进行了解,应该通过孔子《系辞》中“三陈九卦”之义来详其旨。天象是天之运行的表征,有其特定的运行法则,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有一丝的差失,都不能成天地的秩序。所以从天地之初最简单的“一”开始,到天地形成后复杂的万事万物,都有特定的运行规律贯穿于其中。陈抟的龙图易,便是对此规律的探索。 陈抟认为,龙马所负之图,天散而示,圣人(此圣人当指伏羲、孔子)观天之象而明其用。在龙图未合之时,只有五十五数,上二十五为白圈,代表天数,下三十为黑圈,代表地数。天数二十五是如何排列的呢?陈抟认为,“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二十五之天数,五个一组,分成上、中、下、左、右五组,五五即二十有五,这种排列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规律呢?从上下看,五个数一组,组成三组,从左右看,亦是如此,此即为“天三”;所谓“天五”,指的是每一组天数,其数为五;“天九”则指的是天数的排列中,中间有一“十”字纵横,其数分别为九;“外包之十五”,指的是从整体上来看,五个一组,三组无论是从上下来看, 还是从左右来看,其数皆为十五。地数三十,亦分五组,每组共六数。天地之数各以五相分,以明“五”在天地之数变化中之功用。三十之地数,五分之而为六,表征地之形象。这就是天地未合之数。
天地已合之位,是指天地之数有了交配。具体如何交配呢?有一个原则,“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在上”指的是天数, “在下”指的是地数。天地之数交配之时,天数有一个“一”不参予与地数的交配,地数中有一个“六”,不参予与天数的交配。即天数中取一个“一”,地数中取一个“六”,作为基数在后面的变化中不动,亦不用。故言“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指天数二十有五,其一作为基数不用,只用其二十四。地数三十,其中一个地六不配。天数与地数合后,成象如下:上一、右三、中五,为参天。其中,上一组去四余一,右一组去二余三,中一组五数不动,成“上一,右三、中五”之象。下二、左四,为两地。其中下一组去三余二,左一组去一余四,成“下二、左四”两地之象。已合之后的天数共十五,即五行之生数。天数中其余之十数合于地数,地数中间六数一组,以一数合于上为七,以二数合于左为八,以三数合于右为九,下一组地六不动,则成七、八、九、六之数,此为金、木、水、火之成数。所谓“六分而成四象”,即此之谓也。这即是天地之数相配合的“天地已合之序”。天地之数既合之后,天一居上为道之宗。一为阳之始,二为阴之始,刚柔由此而始定。陈抟自注认为,天数已合之图中,其上天数中之一白圆圈,代表《易》之一阳爻,其下地数中之二黑圆圈,代表《易》之一阴爻;其中天数之五,代表四象和五行,具体为,左上一白圈,代表太阳,为火之象,右上一白圈代表少阴,为金之象,左下一白圈代表少阳,为木之象,右下一白圈代表太阴,为水之象,土为冲气,居中以运四方。所谓“冲气”,老子《道德经》曾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五行中之土,亦阴亦阳,为阴阳之冲气。天数已合之图中,中五右旁三个白圈相连,为天地人三才之象,同时也是《易》卦之所以为三画之象的表征;中五左旁四个黑圈,为春、夏、秋、冬四时之……
责任编辑:iwcs25H